2025-08-06作者:2026 第三届AI算力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算力,这一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得益于国家层面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擘画与密集落地的政策红利,已从概念走向实践,从分散走向协同,从技术术语蜕变为支撑数字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地。本文将以算力为锚,解析政策驱动下中国算力产业链的构建与价值赋能。
一、理解算力: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下,算力、算法、数据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三要素。其中,算力是数据处理能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一般而言,根据应用场景和计算能力,算力可以分为“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
二、国家战略与政策红利:从技术术语到战略高地的蜕变
八大枢纽十大集群各有分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东部枢纽,依托市场、人才和需求优势,重点满足用户规模大、实时性要求高的算力需求;而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四大西部枢纽,则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成本较低的优势,全力打造全国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并积极承接东部算力需求转移。“东数西算”工程正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重构着中国的数字地理版图。
三、成效显著:规模跃升与布局优化
一系列高密度、强连贯性的政策组合拳效果显著。国家数据局报告显示,2024 年末我国算力总规模达 280EFLOPS,同比增长 22%;数据生产量达 41.06ZB,同比增长 25%,增速强劲。
四、算力产业链全景图:技术突破与价值实现
算力行业产业链上游是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供应,是计算力、存储力、运载力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决定算力质量的根本环节,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及各类计算设备和网络设备;中游聚焦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涵盖算力、数据中心建设及算力运营服务;
下游是算力的价值落地,应用场景包括政府、金融、工业等领域应用,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上游之算力芯片国产替代加速变更
在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方面,早在 2019 年,美国将华为及其 68 家关联企业列入“实体清单”;2020 年,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为华为量身打造“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此后,相关限制政策陆续加码,“实体清单”不断扩大;2024 年 12 月,美国发布新版禁令,新增 24 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和 3 种软件工具出口限制,禁止 AI 芯片所需的高带宽存储器(HBM)向中国出口;2025 年 5 月,BIS 反向制裁,禁止全球公司使用华为昇腾芯片,违者可能面临严厉的刑事和行政处罚等等,受制于中美科技博弈,国产 AI 芯片的国产化迫在眉睫,产业链自主可控为重中之重。
国内 AI 算力芯片正在加速基于国产化供应链的落地,当前主要以华为的昇腾系列、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拟科创板 IPO,已提交申报稿)、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拟科创板 IPO,已提交申报稿,以下简称“摩尔线程”)拟上市以支持国产芯片长远发展。
当前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从上游的设备与材料到中游的半导体制造再到下游的先进封装,均致力于提升国产算力芯片的国产化率。尽管基于新工艺节点的新产品良率爬坡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但随着国产算力芯片及集群的性能通过软件算法及硬件迭代逐步提升,有望带动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新一轮结构性机遇。
(二)中游之算力服务加持市场规模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算力中心服务商分析报告(2024 年)》,我国算力中心市场主要参与主体为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算力中心服务商和云计算厂商,据国际咨询机构 IDC 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算力中心服务市场将以 18.9%的复合增速持续增长,预计 2027 年市场规模达 3,075 亿元人民币。
(三)下游之“算力+”赋能数字经济
算力产业的终极价值在于赋能千行百业,驱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蓬勃发展的算力基础设施,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结论与展望:构建面向未来的算力强国
回顾中国算力产业近年来的爆发式增长,国家战略的前瞻引领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无疑是强劲引擎。“东数西算”优化了资源布局,绿色低碳指引了发展方向,互联互通描绘了未来图景。在政策驱动下,上游国产芯片在重重围堵中奋力突围,中游智算中心市场蓬勃发展、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下游“算力+”应用已在千行百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展现出驱动数字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国产芯片需持续突破先进制程与生态壁垒;绿色低碳目标需产业链共同努力达成;算力互联互通的标准统一与高效实施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关键;深化区域协同,最大化“东数西算”效益仍需探索;挖掘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应用场景,释放算力价值是永恒主题。
@2026 第三届AI算力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版权所有